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(2024-203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,明确提出到2027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.4万亿斤,并强调通过农业科技装备创新、全链条产业升级、城乡融合等路径实现农业强国目标。在这一国家战略框架下,地方政府与企业需以招商引资为抓手,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。本文结合政策要求与地方成功案例,分析如何通过精准招商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。
中央规划中的招商引资机遇
《规划》为地方农业经济指明了四大方向,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核心切入点:
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,推动育种、农机等核心技术突破,吸引科技型企业参与农业现代化。 从种植、加工到品牌营销,延伸农业产业链,提升附加值,需引入深加工、冷链物流等配套企业。 结合地方资源禀赋,发展特色农产品(如中药材、畜牧养殖),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。 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就近就业,缩小城乡收入差距,需引入劳动密集型和三产融合项目。 地方招商引资成功实践 灵台县以“农业优先型”定位,聚焦平凉红牛产业,成功引入昊康牧业万头红牛育肥基地项目(总投资3.5亿元)。通过政府专班服务、优化营商环境,项目半年内投产,带动青贮饲料种植、兽医服务等上下游产业,形成“科技+养殖+加工”的全链条模式。2024年,该县招商到位资金同比增长70.79%,新增就业1700人。 地方政府需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,以头部企业为引领,强化要素保障与服务,推动集群化发展。 桦甸市依托鲜食玉米资源,制定集群化招商策略,2024年引资额达99.37亿元。通过成立区域招商专班、优化闲置资产利用,吸引出彩农业等企业落地,实现“种植—加工—销售”一体化。同时,建立“调度+考核”机制,确保项目转化率。 资源禀赋与招商机制并重,需通过精准定位和高效管理提升项目落地效率。 合水县引入宝鸡千里草农业公司,发展羊肚菌种植与倒茬轮作模式,建成40亩种植基地,带动村民月增收2000-3000元。同时,通过政策扶持(资金、技术补贴)吸引年轻人回流,形成“家门口就业”的乡村振兴模式。 农业招商需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,以特色产业激活本地人力资源。 地方政府与企业的协同路径 地方政府需立足资源禀赋,编制产业链图谱,定向对接科技型、补链型企业。 企业可探索“一县一业”模式,如羊肚菌种植、中药材加工等,降低同质化竞争风险。 推广“专班推进”“管家式服务”等机制,解决企业用地、融资等痛点;另外,可建立政策工具箱,降低企业初期投资成本。 地方政府可采取引入农业科技企业(如智能农机、生物育种),推动产学研合作,实现“技术换市场”。 企业可通过数字化管理提升效率,打造品牌溢价。 发展“农业+旅游”“农业+电商”等模式,如合水县的电商帮扶车间,延长价值链;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参与乡村建设(如冷链物流、康养产业),实现城乡资源双向流动。
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》为地方农业经济提供了顶层设计,而招商引资则是实现这一蓝图的关键引擎。从灵台县的牛产业链到桦甸市的鲜食玉米集群,成功实践表明:唯有以因地制宜为根基、科技创新为引擎、多元协同为路径,才能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实效。
未来,绿天使集团将继续发挥平台优势,依托自身资源整合能力与产业服务经验,为地方政府与企业搭建资源桥梁,在农业强国的征程中书写更多“科技赋能产业、产业反哺乡村”的新篇章。